我要举报
>

蝙蝠乱飞,人困厕所?莫让谣言成为地震次生灾害

来源: @北京晚报
发布时间: 2022-09-08

  四川泸定突发6.8级地震,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奔赴灾区。然而,就在全网关注震情之时,一些谣言流言也冒了出来。比如,一段“男子上厕所突发地震被困公厕”的视频传得沸沸扬扬,结果被相关部门辟谣“每次地震几乎都会被转发”。无独有偶,一则“四川甘孜地震,成都男子跳伞逃生”的图片刷爆朋友圈,最后被证实又双叒是旧图。同样还有一则题为“天空疑现大量蝙蝠群”的旧帖也被翻出来,冠以“地震预兆”之名大肆热炒,相关部门回应称“自然现象,往年都有”。

  强震袭川,牵动人心。救援争分夺秒,各种社会资源都十分宝贵,人心稳定与否更是直接影响大局。谣言流布,不仅放大公众焦虑,带偏关注焦点,反复辟谣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,堪称地震的另一种“次生灾害”。

  稍加梳理不难发现,每次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后,谣言充斥已成固定桥段。或是渲染灾情险情,“XX大楼出现严重倾斜”;或是断言次生灾害,“超强泥石流正在路上”;或是鼓吹灵异现象,“蝙蝠乱飞已是预兆”;或是强行制造关联,“大旱之后必有强震”……五花八门、耸人听闻,大量都是陈年“老梗”。可图文并茂的叙述,配上帧帧闪过的视频,又给人一种“有图有真相”的现场感,着实蛊惑人心。

  谣言危害显而易见,相关部门没少辟谣没少打击,为何屡禁不绝?传播学中有个著名的谣言公式,即谣言流通量=问题的重要性×信息的不确定性。地震是重大突发自然灾害,重要性和关注度极高。另一方面,地震发生后,由于道路损毁、通讯中断等因素,不管是救援力量挺进灾区,还是具体灾情核报,都需要一定时间,也就产生了所谓的“信息空档期”。这就给不法分子借“震”发挥提供了机会。尤其当下,媒介技术高度发达,一张截图、一段视频分分钟就会传遍社交网络,而每一则谣言背后,可能都是一笔流量生意。

  科学是最好的谣言“粉碎机”。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,除了加大对造谣传谣者的追查和处罚,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回应社会大众的关切,让科学权威的信息跑在前面,以此瓦解谣言滋生土壤。此外,有学者在上述谣言公式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要素——“公众批判能力”。置身短视频时代,在多元传播格局下,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节点,每个人也由此多了一份责任。对未知有关注,对灾情有恐慌,都是人之常情,但不能也不该在“无意”中成为谣言的放大器。面对五花八门的“小道消息”“现场视频”,转发之前不妨多查一查来源,多问一问真相。用好“关注”的权利,恪守理性的底线,体现的是文明素养,也是对抗灾救灾最好的支持。

版权所有:中共哈尔滨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
承办:哈尔滨新闻网
备案编号:黑ICP010010-2黑公网安备 23010202010048号
版权所有:中共哈尔滨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
承办:哈尔滨新闻网
备案编号:黑ICP010010-2黑公网安备 230102020100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