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雪旅游“火”了,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!
当前,冰雪旅游热度持续升温。豆腐脑加糖、冻梨切片摆盘、热气球在松花江起飞……火爆出圈的“尔滨”让冰雪旅游圈粉无数。但与此同时,“男孩滑冰落水”“滑雪摔伤急返乡”“游客摔倒吸入粉雪窒息”等消息亦引发网民对冰雪旅游的担忧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特梳理与冰雪旅游相关的误区和提示,引导网民安全、安心出游,享受冰雪乐趣。
三九四九冰上走?并非所有冰面都是游乐场!
冰层厚度及冰面承重能力仅靠目测是不准确的。很多地方的冰看上去厚,但实际可能远没有达到让人自由滑行的程度。薄厚不均、“软硬”不一的冰面,极易在重力下坍塌,一旦滑入冰层较薄区域,便会发生危险。尤其流动河道上结冰的冰面下会形成真空,长时间行走、奔跑、滑行,很容易破裂。事实上,当冰层厚度≥15厘米时,其承载能力才能满足成年人上冰。根据相关规定,露天冰场的冰层也需要达到15厘米才能对外开放。因此,请不要在危险的边缘试探!
滑雪的尽头是骨科?虚张声势,毫无依据!
每到冰雪季,“雪道尽头是骨科”“滑雪受伤概率为10%-15%”“滑雪是最危险的运动”等说法就会热传。然而,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看,滑雪者平均日损伤概率都远远低于网传的10%-15%。网传数据不过是虚张声势,毫无依据。滑雪的确是危险程度较高的运动之一,但并不比其他高强度运动的损伤率高。受伤率高不高,不取决于滑雪运动本身,而取决于滑雪者是否做好准备工作、掌握正确的滑雪技巧。比如参与冰雪运动前要认识其风险,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基本评估,不要贸然尝试高难度动作。运动前要做热身活动,穿戴好防护装备,提前熟悉场地和环境。加强日常体能和下肢肌肉力量的训练,也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。
冰雪游时,长冻疮的部位可以用热水浸泡?不建议!
用热水浸泡,温度突然上升会使冻疮恶化,更容易灼热、瘙痒,增加皮肤烫伤与破损的风险。轻度、中度冻疮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药物,如多磺酸粘多糖软膏、肝素钠软膏、维E乳、激素类软膏等,以改善血液循环和消除炎症。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治疗方法,如超声波、电刺激、红外线等,以促进组织修复和防止感染。对于重度冻疮或发生坏死性溃疡的患者,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或截肢,以防止败血症或其他并发症。冻疮患者若出现疼痛加剧、创面颜色加深或发黑、寒战、高热等症状,亦应立即就诊。
室内外温差过大,可以喝烈酒暖身?不可行!
对想去冰雪世界感受“冻人”风采的游客,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室内外温差大——相差摄氏四五十度是常有的事(室内摄氏二十多度,室外摄氏零下二十多度)。很多人选择喝烈酒暖身,然而,这种方法不可行。喝酒感觉暖暖的,是因为酒精让血管扩张,将温暖的血液带到体表。但实际上,喝酒会阻断身体自然颤抖保暖的机制,增加患上低体温症的风险。因此,喝酒带来的暖只是暂时的,最后反而会降低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。还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一些患有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慢性支气管炎的人,尤其是老年人,从健康考虑,不宜到太寒冷的地区旅游。
滑雪可以自学、速成?最好别!
随着滑雪运动升温,网上也出现了一些“4小时学会单板滑雪”“双板滑雪,一天学会”“每天1分钟,看视频学滑雪”等“教程”。还有人称“可以上雪道后自学滑雪”“摔多了自然就会了”。实际上,这都是一种营销手段。滑雪不能速成,也无法自学,更不可能看看视频就学会。滑雪是一项控制速度的运动,并不是盲目追求更高、更快。怎样正确行进、控制速度、避开障碍、停下等,都是滑雪的重点。掌握正确的滑雪技巧,需要请教练进行系统性学习。即使眼睛会了,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、巩固,形成肌肉记忆。
被滑雪爱好者追捧的“粉雪”是粉色的雪?当然不是!
粉雪和一般的雪的最大区别是含水量的多寡。粉雪,是凝固核还没有充分冰冻变大就落到了地面的雪颗粒,粉雪是一种雪的状态,“松软干燥”“如粉末状的雪”。滑粉雪的体验很奇妙,滑起来有唰唰的声音,溅起来像白砂糖一样,摔倒后顶多砸一个雪坑一般不会摔痛。滑粉雪体验感好,但也更危险。首先,滑粉雪需要特殊的技巧,因为粉雪厚,支撑感差,踩下去有悬浮感,容易摔倒,摔倒容易陷进去。同时,由于粉雪像面粉一样,人倒地后很容易呛入口鼻,导致气道堵塞,甚至窒息身亡。
正当冬日好时令,冰雪旅游御长风。冰雪旅游的线路和项目具有丰富性、多样性,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您,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,量力而行,增强安全风险意识,防护好身体各部位,做自身安全的第一守护者。如果您首次尝试冰雪旅游,建议选择一些简单的项目,以更好地适应冰雪环境,减少不必要的风险。(霍晶莹)
(综合科学辟谣、“中国水事”微信公众号、东方网、上海辟谣、吉林日报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网等报道)